房天下 >资讯中心 > 城建 > 正文

70周年 每一天“我们”同行

  2015-11-01 10:00

    9月29日,“我与大报同行”《大连日报》创刊7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正式启动。一个月的时间,近百篇洋溢着热情和温暖的“记忆”纷至沓来。70年岁月悠悠,《大连日报》与读者的“同行”,记录了时代变迁,记录着人生跌宕。在今天——《大连日报》生日之际,我们采撷几个片段,与您共享“我与大报同行”的幸福时刻。

    凡心所向 素履所往

    葛怡雯

    作为90后的孩子,读报者不多;而我呢,10岁时,当身边的朋友看着《阿衰》、《幽默大师》、《故事会》,我却对《大连日报》情有独钟。每当遇到报亭,便会买下《大连日报》,边走边看。回到家里,爸爸会抽出时间听我朗读当天的《大连日报》。那时,我很小就可以快速说出大连市领导的名字了。

    2014年9月,当我考进大连大学后,姐姐对我说:“不要荒废4年大学生活,你应该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我在想,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呢?一个偶然的下午,我拿起手机刷微博的那一时刻定住了——“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我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充满了向往,心里暗暗想,我要努力,在党报中当一名大学生记者!所以大一上学期,我在校报记者团积累各种经验,为的是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前途。

    2015年3月15日,经过了三轮的考试,我入选了,成为了一名“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3月31日,《快递上门还要收2元“超区费”全是个人行为!》一文登在了《大连日报》上,那是我的篇报道,当时犹如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的心情,幸福得眼泪流了下来。

    《大连日报》上的新闻与校园新闻完全不同,我们必须要知道大连的市民需要得到什么内容,再去挖掘身边的素材。“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这9个亮丽的字,是我前进的动力。我不在乎我写过多少篇多少字的稿,对我来说,我比同学得到了更重要的社会经验,我学会了“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自从加入了这里,开心的就是每周的例会,我们讨论着不一样的选题,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如今,我的电脑里关于记者团有一个专属文件夹,有我每一次的初稿以及记者老师批改的稿子,有这半年的每一次记者团的照片。因为在“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工作,我找到了充实而有意义的状态,让我的大学过得丰富多彩。现在我大二了,我想说,加入这里,以前不后悔,以后更不会后悔,我已经把写稿子当成我的职责,当成我的义务了。

    这半年,很感谢大连日报社的每一位前辈对我的指导,我不会忘记两句话:“记者,是一种修炼,是苦役”;“没有记者做不了的事!”我知道,还有更长的路等着我去走,但是我是一名“记者”,我不会放弃的。我不会忘记,在记者团开期末总结会时,团长对我们说的那段话:“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如今《大连日报》已走过70年风雨历程,几代人倾力耕耘,我在这里锻炼了、成长了,我会一直在这里坚持走到大四毕业,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爱文字,每一天我依旧会准时准点与你同行。

    《大连日报》是父亲的一双眼

    洪云钢

    父亲是一位盲人,双目失明多年。是《大连日报》给他黑暗的世界带来了光明,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其实,父亲过去也曾用明亮的眼睛看世界。早年,他离开家乡大连,到合肥工作,并成家立业。平时父亲喜欢看报纸,尤其家乡的《大连日报》是他的爱。因为《大连日报》是他了解家乡变化的一扇窗,更是他消解乡愁的一剂良药。

    父亲退休后,终日忙碌的他一下闲了下来。而就在这时,不幸降临到他的头上,在一次眼科疾患中,父亲的世界一下子失去了光明。黑暗的世界是痛苦的,父亲曾几度想轻生。当时,恰好《大连日报》上刊登了一篇介绍家乡一位双目失明的青年,克服重重困难走上自学成才之路的报道。父亲从这篇报道中获取了力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渐渐地摆脱了消极情绪。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一年春节,父亲突然想家了,晚上做梦都是候在家的情景。第二天早上,父亲起床件事,就是让我读报纸上关于大连春节期间的新闻,我一边读,父亲一边唠叨他候过年的趣事,脸上乐开了花。此时的父亲,完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家乡的《大连日报》就是他生活中好的精神食粮,以前,每天报纸一到,父亲会一口气把报纸看完。父亲失明后,再也无法自己看报纸了,我就主动承担起每天给父亲读报的任务。我根据父亲的喜好,先将重要的新闻、家乡的新闻读给他听。此时的父亲,总是像一个专心的小学生,凝神静气地听着。

    每当父亲获悉家乡的变化时,脸上总会洋溢着笑容。记得有一次报道说高速公路在大连贯通,给大连的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父亲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将来有了车,你可以开车拉着我和你妈直接回老家了。”为了满足父亲回家乡的愿望,我特意开车拉着父亲回到大连,让父亲体验了一下这份惬意。父亲虽然看不见,耳朵却非常“灵”。有时,我在读报时读错了音,父亲会及时指出,给予纠正。因此,我读文章由开始的磕磕绊绊,到现在的发音标准、字正腔圆,都颇有点电台播音员的味道了。

    这就是《大连日报》带给父亲的力量,她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父亲人生的航程,照亮了他的世界。

    那时花开

    符小军

    有人踏浪而来,有人乘风而去,几多风尘不朽,我就在这里。而我爱的人,便也随我留驻在时间的长河里……”这是仓央嘉措写就的凡世纯情的情诗。每个人向往的爱情都不尽相同,有人渴望轰轰烈烈,有人希求平平淡淡。我和李娟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对爱人,我们的爱情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痛彻心扉,一切自然似花开花落,由《大连日报》开启了我们驶向幸福彼岸的人生旅程。

    那是2008年的夏天,我刚大学毕业,在沈阳一个外贸公司实习做外贸助理。忙碌的工作之余,我喜欢看书、写作,喜欢安妮宝贝,喜欢余华,也喜欢席慕容,喜欢她在《初相遇》里“明明知道你已为我跋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像你我才初次相遇”那样美好且充满春天般甜美气息的句子,同时也一边安慰自己: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

    那天晚风轻拂朝霞满天,我戴着MP3,一边欣赏着城市黄昏的街景,一边慢悠悠地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

    “嘿!符同学,等等我!”我听见一个女声从背后传来。回头,看见一个漂亮娇小的女孩怀揣着一份报纸向我跑来,原来是李娟,她刚进公司不久。

    “有什么事情?”我疑惑地停下了脚步。

    “听说你很有才,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我的脸刷的一下红了起来,下意识地低下了头,半天憋出两个字:哪有。

    “不要谦虚了啦,我都听人说了,可不可以把你的文章借给我看看?”

    谈论中,她把手中的报纸送给了我。我一打开,是《大连日报》。她说,《大连日报》副刊的风格非常适合我这样的“文艺小青年”。

    有人说,梦想是鸡蛋,如果不及时孵化,就会坏掉。看完《大连日报》,我按捺不住拿起笔来,很快写好了几篇文章投了过去。过了些日子,我收到一张汇款单。当看到附言栏写着稿费字样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高兴。有诗云,紧握在手里的幸福应该是简单而透明的。那一刻,我似乎听见梦想花开的声音。立即上网查询,才知道《大连日报》发表了我的文章——《偏见》。

    我激动地拿起电话打给李娟。

    “嘿!美女,听说公司附近那家新开的餐厅很不错……?”

    “是不是要拿稿费请我吃饭啊?”电话那头传来李娟甜美的声音。竟然被这丫头片子猜中了。

    “你怎么知道我发表了文章?”

    “你也不想想,我是谁啊?”她幽幽地说。

    就这样,李娟成了我和《大连日报》相遇相识的桥梁,而后来《大连日报》则成了为我和李娟牵线的“红娘”;四年后,我们还拥有了爱情的结晶—— 一个可爱的胖小子。

    永远的“大报”情缘

    孙国祥

    我是个退休老警察。与“大报”结缘,一是爱管“闲事”,每每“有感而发”就想写一写;二是从小学到大学,我的作文水平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自信那些有感而发的稿件能被“大报”采用,谁知一路写来竟事与愿违。虽“屡败屡投”,却“屡投屡败”。

    1995年3月的一天,我报名参加大连日报新闻学校学习。授课老师由“大报”总编辑、副总编辑亲自挂帅,各位名编辑和记者轮流上阵。老师们的授课深入浅出,虽通俗易懂,但听来如醍醐灌顶。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努力刻苦地按时完成作业,三个多月的“充电”结束时,荣获学员称号。

    接下来我写稿的劲头更加一发而不可收。记得1998年4月22日,我为某单位押款到银行,看到柜台窗口新添了从未有过的客户座椅,这一新事物令我耳目一新。我写了个小稿发给《读者昨日来电》栏目编辑,她给稿子起了个独具匠心、一语双关的标题《服务到“位”》,令人拍案叫绝。该稿第二天刊登在“大报”二版,并于1998年7月23日荣登“《读者昨日来电》好稿竞赛获奖名单”。此后,银行柜台窗口设客户座椅蔚然成风,并逐渐扩散到其他行业。可见“大报”编辑独具慧眼。

    这些年,我在“大报”发表不少大大小小稿件,涉及的素材有警察破案、救助、批评不良现象、表扬好人好事、市场经济、市政建设管理、各类征文等,涉及的栏目有《大连漫谈》、《世纪街快语》、《读者来信》等。由于《大连日报》编辑记者们的教诲和我的努力,我有幸荣获单位及“大报”的《通讯员证书》。

    习惯成自然,只要看到有我文章的《大连日报》,我肯定当“宝物”珍藏起来。近日找出“宝物”统计一下,共296张报纸上有我的文章。看着有的纸张已经发黄的“宝物”,我仿佛又回到了与“大报”亲密相伴的岁岁年年。

    如今我虽然退休了,但近30年难舍的“大报”情缘让我自费订阅“大报”。天天看“大报”,时不时还有写稿的冲动。值此“大报”70华诞,衷心祝愿“大报”越办越好。难忘“大报”的“哺育”,珍惜我永远的“大报”情缘!

    故乡的报纸故乡的梦

    徐学红

    看到“我与大报同行”主题征文启事时,才惊诧于《大连日报》的厚重与年轻。屈指算来,我与《大连日报》有幸结缘已有10个年头了,作为《大连日报》的忠实读者和朋友,我打心眼里替她高兴,为她喝彩。

    2004年12月16日,我在家人的送行中离开了故乡应征入伍。临行前,一生钟爱《大连日报》的父亲拿出他精心装订的《大连日报》合订本放进我的背包内,我知道不善言辞的父亲送我的“礼物”寓意深远,想让我在部队多学习,多掌握知识,力争早日立功受奖。

    新兵生活结束后,我被分到营部负责新闻报道。这也给我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来细细品味《大连日报》,遨游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大连日报》成了我亲密无间的“战友”。

    冬去春来,几经寒暑。在《大连日报》的启蒙影响和帮助熏陶下,我写作的视角逐步拓宽。服役期间,我在军队和地方报纸上发表新闻稿件300余篇,因新闻报道成绩突出立功受奖。

    如今,我已经脱下军装离开了军营,生活在濮阳市,但我并没有因此忘记那片曾经抚养我成长的家乡热土。《大连日报》是我关注家乡、了解大连的窗口,成了我情系家乡的纽带。

    《大连日报》对我而言,犹如天边飘过的故乡云,有一种亲切感和幸福感,让心底洋溢出一份隽永的愉悦和情思,就像一轮明月、一杯香茶、一口醇酒……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